2011年2月11日

心理學的學科發展:實驗心理學的成立與美國心理學的走向

◎祝愷信(人類三)

前言

G. Richards認為現代的心理學有三個重要的知識基礎,哲學、生理學、演化論(Pickern 2010, p. 4)。哲學為心理學帶來了最根本的命題,人們怎麼樣感之外在的世界、人們內心的思想是如何運作;生理學上Hemholtz等人奠下了全然由生理面來探討人類心靈的構想,將人類放置於唯物的自然法則之下探討;而演化論則開啟了發覺人類心理發展的各種可能--如動物心理的比較和幼童的發展學,與個人心智能力的差異等問題。三者在心理學發展的階段扮演者不一樣的角色,但日後都不斷的左右心理學的走向。依照時間的推演來說,心理學在啟蒙哲學的分為之下出現,從生理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的實驗性質,而日後在美國獲得了演化論的啟發。

心理學成為一門大學的獨立學科始於德國,Wilhelm Wundt在1879年在萊比錫成立實驗心理學的實驗室,兩年後被升格成為實驗心理學所。心理學因此第一次在哲學、生理學外取得了自主,並自稱為一門研究人類心靈的科學。但日後心理學制度化發展最快的國家卻不是在德國,而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美國的心理學幾乎是完全移植了德國實驗心理學的制度、並大量的在各大學複製其成果,在1892年的時候已經成立了13所心理實驗室,每一間的創始人不是在萊比錫拿到學位、就是在萊比錫擔任觀察者。Wundt初見實驗心理學在美國的蓬勃發展感到欣慰,稱美國為心理學的“Promise Land”。二十年後Wundt卻盡力與自己在美國的子孫斷絕關係,認為他們的應用走向並不符合他當初為心理學所設下的理想(Robinson 1987, p. 116-119)。

本文想要追朔心理學史上的兩件大事,第一,心理學為何能在當時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在學科的分工上有何特別的地方?第二,美國的心理學為何如Boring所言,制度上複製了德國的實驗心理學的身體,日後卻遺失了他的靈魂,拋棄了哲學傳統走向演化論?心理學在美國的在地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心理學的科學化

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新學科要成立多受到科學化的壓力,實驗心理學的成立可視為心理學科學化歷程之下的產物,最後以實驗室的形式在大學制度當中找到定位。心理學的問題在中世紀都屬與哲學與神學的問題,到了狄卡爾的懷疑主義奠下心物二元論之後才去除了人類心智的神聖性、成為一個自然定律有可能去探索的題目。但心理學並沒有如其他從神學解放出來的學科走向科學化,而是面臨了各方的質疑。心理學面臨最嚴重的挑戰來自康德認。康德認為心理學不可能成為一門科學,因為人們要觀察他自己的心智必須要透過自己的感官,因此不可能提供客觀的報導。又因心理現象不具有物質,無法量化或化為數學,無法通過康德為「科學」所設下的門檻。德國物理學家Gustav Fechner試圖突破量化的罩門,發展了Heinrich Weber有關於差異域的觀念,將他歸納出一個數學公式,使得外在世界的刺激與內在的知覺有了呼應的關係。Fechner的研究稱之為Psychophysics,為實驗心理學最接近的學科。馮特的實驗心理學繼承了前者量化內在知覺的精神,但修正了外在刺激與內在之絕對應的假設,轉而研究不同種內在知覺的比較,如馮特著名的thought meter就是在測量聽覺與視覺的知覺差異。實驗心理學另外從馮特獲得了生理學的實驗方法與儀器製造的技術,成為一名正式的科學。

德國地區的大學制度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產生了重大的改革。原本的大學從中世紀至此都由教會所資助,底下只有哲學、法學、醫學與神學四個科系。在這樣的分工之下哲學被視為是較低階的學科,畢業生只能拿到magistrate的稱號,而doctorate的稱號則留給了以實用為主的其他三個學科。到了19世紀初普魯士開始去除教育制度當中教會的影響力,成立世俗、現代的大學教育,如1809年的柏林大學。新的大學裡以高等教育為取向,而非應用,為培養出一批真正的學者而設。再加上中產階級多把大學文憑看成是增加自己社會地位的方式,因此哲學反而反轉了以往的低落的地位,成為最純粹的知識、最崇高的學科。當時德國高中以上的師資考也必須通過哲學的考試,是鞏固了哲學家在大學系統之內的位置。德國大學鼓勵新的學科發展,但傾向於將新的學科歸類在既有的學科之中,因此實驗心理學的成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使獨立於原有的哲學(Pickern 2010, pp. 47-48)。實驗心理學因操作上的需求,多吸引自然科學背景的學生或已經在嘗試科學方法的哲學學生,大多數正統理想主義的哲學學生則不願意見到哲學系內出現如此的分歧,可能有助於實驗心理學的獨立。

馮特本人為一名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對於研究的興趣高於應用,便轉而在柏林大學研讀生理學。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馮特來到海德堡大學教授生理學,不久後著名的生理學家Hemholtz也進入了海德堡大學成立實驗室,馮特曾短暫的作為Hemoltz的助理。在海德堡的期間馮特逐漸對心理學產生興趣,之後馮特決定轉攻哲學,1874年到了Zubrich大學教書,但馬上又在1875年進入萊比錫。萊比錫大學當時在找尋一位哲學教師來負責師資考,又希望能可以與醫學生溝通,最後選定了剛踏入哲學、但是有濃厚自然科學背景的馮特。萊比錫的哲學教授如Zoller也多對科學化的心理學有興趣,因此並未排位接受過正式哲學訓練的馮特。馮特在1876年的三月開始教授普通心理學,成為萊比錫大學內一門熱門的課程。馮特的授課方式以展示著名,每堂課他都會將個式新奇的實驗儀器搬至一張長桌上,授課時現場操作、甚至邀請同學作為實驗的對象。馮特的心理學在當地造成一股轟動,因為當時的心理學的上課方式仍然如哲學課程,未有類似的展示在課堂中出現。到了第四個學期修課的學生以多達兩百五十名,成為鎮上的居民、旅客的一個景點,實驗心理學的名聲逐漸在國際之間傳開。

實驗心理學的最終在1883年成為正式的學院,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個是馮特普遍心理學的在學生們受歡迎的層度。該課原本的教是大小語教學補助只適用於二十五人的課程,但後來學生的人數在十倍以上,因此馮特最初需要自行承擔某些課程的費用。馮特希望萊比錫能成立一個學院以有穩定的金錢來源以支撐他的課程。第二,馮特與萊比錫協商,放棄了去Breslau大學教書的機會。當時多數自然科學學生的出路在於高中任教,其中的師資考必須要通過哲學這一科。馮特在萊比錫的任命主要是就是為了教導自然科學的學生哲學,因為他的背景主要來自生理學,易與他們溝通,而且更重要的事馮特到1910年都還擔任哲學的主考官。馮特扮演著如此重要的教學與行政角色,萊比錫自然無法忽視是去它的可能,因此答應了他創院的要求。馮特獲得了一年九百馬克的經費,更擴張了他的實驗室,在1889年原本的一件講堂與一間實驗室變成了五間實驗室與一間暗房(Robinson 1987, pp. 70-74)。

心理學雖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大在此時仍與哲學的關係難以切割。學術的關懷上馮特仍然著重在回答哲學問題,如知識論的問題。大學的制度上而言,實驗心理學還完全的在哲學的掌控之下。對實驗心理學興趣的增長並未對應大學位置的增加,在1900以前德國只有馮特一個人的頭銜是心理學教授,而其餘實質上事實驗心理學的教師仍然在哲學院中做研究。其次是因為在德國人的心目中哲學仍然是比較有權威的科系,多數的學生有能力的話會選擇從讀哲學,而放棄心理學。心理學的教師們也甘願在哲學的名子底下工作,因為如此做反而更具有社會地位。

心理學在美國

在馮特底下獲取博士學位的美國學生有二十一名,另有許多在萊比錫的觀察者接觸過實驗心理學。馮特最早的美國學生為Stanley Hall,回國後再耶魯成立實驗心理學實驗室,接著陸續有Sanford、Baldwin、Munsterberg與Scripture在Clark、

多倫多、哈佛與耶魯創立了試驗室(Robinson 1987, p. 117)。到了1892年時已經有美國已經有13間實驗心理學的實驗室,創始人皆有接觸過萊比錫的實驗室。美國心理學的發展面臨了一組獨特的問題,一方面它必須說服大學自己與哲學、顱學(phrenology)等學科的不同,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美國虔誠的大眾他不是一個過於物質主義、與神脫節的學科。在第一個問題上,它以萊比錫的實驗心理學為模型,強調自己的科學方法論,對於當時種種的偽科學樹立一套權威性的論述,並且口頭上否認自己的哲學、神學基礎。面對第二個問題時心理學則聲稱他能建立勤勞、穩重、道德健全的人格,完整的保存一套新教倫理。從事後的角度而言心理學界的策略是成功的,因此類似於萊比錫的實驗心理學實驗室便開始出現在各大學當中((Pickern 2010, pp. 80-82)。

擴展的大學制度在多少也幫助了馮特的學生在美國爭取實驗室。美國的大學在19世紀仍與教會有密切的關聯,大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品德、信仰。20世紀初漸漸有前衛的大學出現,離開了以往保守的校風,向科學和高等教育的目標發展。這些新的大學如Clark、Chicago和John Hopkins都處於立校的狀態,為了與先前受教會影響的大學作出區分,他們對於創立新科學的學科多抱有興趣,且尚未有個學系的權利糾葛存在。像哈佛這樣保守的學校則靠者William James的支持找來了Munsterberg成立實驗室。
   
美國的哲學傳統有別於德國的理想主義,受到蘇格蘭實在論的影響較大。實在論並不懷疑外在世界的存在與否,將感官所接受到的世界視為真實,是一門注重“common sense”的哲學(Pickern 2010, p. 74)。它所探討的問題是心智的使用,而較不注意心智究竟為何物。實在論的哲學與美國的實用主義傳統使得新來的心理學走向功能主義的派別,在William James的帶領之心理學家將各種心理狀態放在一種演化的角度去探索,詢問他們滿足了人類的什麼功能。實驗心理學的德國哲學基礎之所以快速的在美國失去影響力部分是因為語言的隔閡所導致的,在萊比錫學習的美國學生多半沒有再去回顧他們師長所尊崇的哲學經典。

心理測驗與美國心理學的應用取向

Cattell為馮特在萊比錫的學生之一,在德國時開始注意到了個體在反應時間上的差異,發表文章後引起了英國人Galton的注意。Galton認為人的成功與他父母的遺傳有關,鼓勵成功的男女結婚為社會培育更好的下一代,稱為positive eugenics。為了得到更多支持他刑法的實驗數據他資助了Cattel來到英國與他合作,兩人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心理能力的測驗,以進行人群的判別。1889年Cattel回到美國,成立了賓州大學的心理學系,並繼續開發Galton式的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給予了心理學一個科學化的表象,使心理學家成為具有權威性的專家。1893年的World’s Chicago Exhibition中Galton提供了市民一個被測量的機會,其中包含頭圍、反應速度和身體各部位的知覺測試。測驗完之後,受試者可以得知他與其他受試者排名,滿足了美國人在興新都市找到自己定位的不安。透過這些客觀的度量和各種新奇的儀器,心理學試圖一掃過往與各種偽科學的連想,在大眾的認知當中樹立一們新的科學。

雖然Cattell式的心理測驗後來逐漸被心理學家證明與人們的心智能力並無相關性,但是心理學的應用可能已進入大眾的的意識之中,在實用主義為主的美國獲得流行。取而代之的智力測驗剛好碰上了一次世界大戰的契機,成為一種分配軍職的辦法。美國政府此時開始廣召心理學者為軍方工作,因此在大戰期間有兩百萬名美國軍官曾做過智力測驗。戰時的經驗也被複製到了教育與工業兩個領域之中,到了1922年美國一年就有三百萬名的學童接受智力測驗、個企業也為員工們授試,而心理學也因各界的關注而湧入大量的研究資金(Pickern 2010, pp. 118-121)。

20世紀初的美國處於一個快速變動的社會,大量湧入都市的人群、生產線的改變與大戰的爆發使得美國人尋求一種快速、有效的組織方式,以便將人分類、配置到適當的職位與資源上。心理測驗與日後的智力測驗滿足了美國社會的期待。雖然有合理化當時社會階級差異之嫌,但它提供了一套客觀、科學化的作法,也奠定了自己的學科基礎。

行為心理學同時在20世紀初出現。行為學派受到同受美國實用主義的影響,放棄探索人類心理過程的計畫,將人的心智當成是黑盒子,著重在人類行為的控制之上。John Watson是行為學派之父,以Little Albert的研究成名,證明人類幾種基本情緒可以透過重複、同時出現刺激而轉移到任何物品之上;意味著人們可以被訓練去喜愛或懼怕任何物品。Watson日後成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投身於工業心理學。行為學派滿足了美國社會對社會控制與道德養成的渴望,在人群複雜的新興都會區之中,給予人們維持一元宗教價值的希望(Murray 2010, p. 331)。

美國心理學強烈的應用取向卻與德國的心理學大相逕庭,1910年當美國的心理學界正在向世人展現他們對於社會的實際用途時,德國的心理學仍然在哲學的保護傘之下,當時的萊比錫只有四個心理學的職位是獨立於哲學之外。德國的心理學要在二次大戰期間才發生了類似於美國一次世界大戰所發生的應用轉向。納粹在德國取得權力之後解散了所有猶太人的教師,心理學的發展因此停滯了數年。但之後大戰的開戰使納粹開始啟用心理學家進入軍隊以篩選優良的軍官,德國心理學也因此走向個性心理學(characterology),與大西岸對岸的美國心理學界日趨相同。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心理學才真正脫離了哲學,成為一門自主的學科(Pickern 2010, p. 140)。

結語

學科的制度化除了該門學術的成熟,亦須通過大學的政治、傳統認可。心理學的制度化在實現於德國的實驗心理學,大至的原因可以歸為三點,科學化的探索、德國的教育制度與馮特與萊比錫協商的結果。實驗心理學在德國的成形可以看成是科學方法取代原以哲學思辯來討論心理學的後果。德國的知識分子在19世紀有Wissenchaft的精神,使用科學方法的來探索所有的議題。生理學、Psychodynamics到最後的實驗心理學延續了這樣的脈絡。第二點,德國的大學制度對於學生選課管制寬鬆,Lernfreihiet的精神認為學生可以自由的選取課程,因此馮特的基礎心理學課程得以收到大量的學生。第三點馮特在萊比錫占有重要的地位,幫助自然科學的學生得以通過師資考,之後運用Breslau大學提供教職的機會,換得實驗心理學的成立。

心理學漂洋過海之後迅速得到了新大學內制度的保障,並以一門對於迅速變遷中的社會有實際幫助的學科面對新大陸。面對實用主義的哲學傳統,心理學發展了心理測驗和行為學派等能直接判斷、形塑個人的分支。

參考書目:

Boring, Edwin, G., 1950
A Histor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ickren, W, Rutherford, A., 2010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in Context.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Murray, David L., 1988
    A History of Western Psych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Robinson, David K., 1987
Wilhelm Wund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875-1914: The Context of a New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ichigan: UMI.